電書朝代中文電子書店:書市話題:關於電書朝代
電書朝代負責人接受 SBS 中文「我們的故事」採訪談創作、翻譯、閱讀和出版

最近因為獲邀參加白馬城萬年青圖書館 (Whitehorse Manningham Libraries) 主辦的「中文文學節」活動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Festival),有幸接受澳洲多元文化廣播電台 SBS 中文部「我們的故事」單元採訪,和主持人夏宇暢談我個人在中英雙語創作、翻譯、閱讀和出版方面的經驗,很是長了一番見識。
我覺得這一類的活動,由所謂的「專家」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和讀者、聽眾或觀眾分享,在過程中,獲益最多的經常是這些發言人,因為他們真切感受到來自受眾的期待,在自我警惕的同時更會精益求精,同時在最短的發言時間中必須盡力表達自我所能貢獻的一點才智,以加深受眾的印象,而且還要表現出一副很機智、瀟灑而博學多聞的樣子,這期間的絞盡腦汁、戰戰兢兢,往往到最後都是滿頭滿身的冷汗,頗有僥倖求生之感。在此要感謝各界媒體人給予這些機會,讓所謂的「專家」有見到天光的一天,還透過專業編輯、播送,表現出這些人比較能看的一面,實在是了不起。
我的這段訪談於 2019 年 3 月 2 日早上七點半播出,大約二十、二十五分鐘的內容,事前的電話採訪時間大約是四十分鐘。我們先簡單聊了一下大約要談的一些話題,進入氣氛之後就開始正式錄音,在這方面,主持人的引導決策就相當重要,如何掌控交談速度和涵蓋內容,如何適切調整話題的深入淺出,在必要的時候加入一點幽默或改為嚴肅,或是立馬轉移到下一個話題,而在整體上又能呈現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報導內容。就這樣,我在夏宇的專業引導之下,談了許多方面的個人經驗。
我在訪問中強調的是:鼓勵創作,鼓勵出版,鼓勵閱讀。在澳洲二十多年來,有幸閱讀了許多中英文的好書,並盡力透過書評,予以介紹、推廣、傳播,同時透過翻譯,協助世界各地的中英文作家將其作品出版、推廣至中文世界的許多角落。我提到自己最喜歡的當然是創作,在翻譯方面則有一點「能力」,在閱讀方面和其他愛好文學的讀者其實沒有什麼不同,至於在出版方面則只是希望能盡一分心力而已。
我特別提到了 2011 年透過英國的 Real Reads 出版的一套四部作品,這是把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用英文改寫成適合西方少年讀者閱讀的小品作品。當然各界讀者專家不見得會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但這多少是一個介紹的工作,希望能透過生動有趣的文字,以及台灣繪者江長芳 (Shirley Chiang) 的妙筆生花,引起西方年輕讀者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興趣,之後再做進一步的了解。哪天有空應該來記錄一下當初改寫的過程,無論是和編輯、繪者的配合,或是書寫過程中的各種取捨和求全,都值得做個介紹。

主持人夏宇在此提到,這是完全以讀者為導向的一種創作和出版,這讓他想到我翻譯的一本《政變:甘迺迪總統遇刺始末》(簡體中文版譯為「肯尼迪」),以及我對一些澳洲亞裔和華裔作家的評介。由於這其中牽涉的範圍似乎滿廣的,我如何在創作、閱讀、出版和翻譯之間取得平衡?我強調,首先要有對於文學和文字的興趣,繼而產生無比的熱情,因而有了追尋、研究、鑽研的動力,而在此同時就是盡量透過文字,把各種好作品推廣出去,希望能帶動閱讀和討論的風氣。
但是夏宇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翻譯要有精準性,內容也千變萬化,難以捉摸,像翻譯改寫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一回事,翻譯甘迺迪總統時代的美國政壇動盪又是一回事。我的回覆是,翻譯是一種再創作,同樣是一個說故事的歷程,如何能把故事說得好,說得有趣,讓讀者覺得:「嗯,這個故事就是以我自己的語言,以我自己的文化為出發點,寫給我看的。」這其中就牽涉到相當深入的研究,相當的鑽研和努力,我同時會注重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感覺,在必要的時候做一個引導、介紹的工作。
總之,如果能把故事說好,一本書就有可看性。不管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潤飾作品(只有絕對必要的增修,絕無刪減),都要以作者本身的文學風格、文學聲音為主,盡力將之精準、通暢而優美地表達出來,也就是所謂「信、達、雅」的翻譯三原則。有人說文學語言的「韻味」最難翻譯得精準,這一點我非常同意,也舉出中文的「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和英文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為例,兩者要直接翻譯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英文的韻味可以找到中文相配的韻味來予以表達,只要肯花時間、精力、功夫,一定找得到相配而有獨特語言風味的表達方式,這就要看翻譯的人是否願意去付出了。這是為作者和讀者雙方面著想,因此翻譯的藝術絕對不可能由機器代勞。
說得夏宇怦然心動,接下來就提到許多澳洲華人移民作家的英語作品,其實和華人移民後代即所謂「澳洲本土作家」的英語作品,兩者之間有著相當大的不同。父母或甚至自己為第一代移民的澳洲華人作家,不一定以英文為母語,在用英文創作時當然會面對一定的挑戰,往往也會有「我是為中文讀者寫?還是為英文讀者寫?」的困擾,因而為了市場,為了生存,甚至為了本身家族和社群的期許,而做出一些題材上的選擇。真正能隨心所欲、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中英雙語都能如魚得水的作家,其實不多。
至於在澳洲出生成長的華人作家,如果父母親是移民,那麼從小受到家庭、社群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往往會面對「我是華人?還是澳洲人」的身份認同課題,這在其作品中其實相當明顯。再來就是當代的許多澳洲華人和亞裔作家,如果家族幾代都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那麼所謂的「祖國」就明顯是澳洲了,其對華人世界可能有一定的嚮往和憧憬,但祖輩的「祖國」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另一個新奇而值得探索的國家。
而在此同時,上面提到的三種「澳洲華人作家」,除了對於自我的身份有獨特的理解和認同,讀者和論者對他們的身份和作品內涵也會有不同的判斷和期許,因而影響到出版界對他們的定位和推廣。以此延伸,不管是澳洲,還是世界各地的所謂「華人」和「華裔」作家,他們隨時隨地都在面對自我、讀者、論者和出版界,這四方面的身份認同協調。這正是華人和華裔作家所面對的獨特困境,乃至於身份認同危機,同時卻也是他們所特有的一種生機和契機,一種特有的活力和發揮空間。如何能把所謂的「危機」轉為「契機」,就在於作家本身是否能跳出特定以血源、語言、地域等種種人為定義為主的文化箝制,而能以跨文化的普世精神和角度去寫出有創意的新作品。
主持人夏宇提到很有趣的一點,就是第一代的華人移民作家,在海外的作品常有濃濃的鄉愁味,而我自己身為出版人,對這方面的看法是,西方對華人移民作家用英文創作的作品其實很熱衷,但是不免有一些比較通俗的認識和考量,比方說中國作家若是寫文革苦難就會暢銷,東南亞作家若是寫殖民地就能吸引眼球,海外作家就一定要有種族和文化衝突,這其實是很無奈的,而傳統出版社有其市場和銷售業績的顧慮,往往必須迎合這種通俗性,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同樣的道理,把危機轉為契機,如果能夠推出有創意而具有普世價值的作品,就能讓人眼光一亮,同樣是一種值得尊重和推廣的成就。
在創作方面,用英文創作和用中文創作,兩者的文字韻味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接觸過許多中文作家其實英文很好,或是英文作家能閱讀中文,但是他們在寫成一部作品之後無法自己再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一定要找人幫忙翻譯,才能在寫作習慣、作品結構和文字韻味等方面跨越兩種語言文化之間所謂的隔閡。在此我介紹了自己出版的兩部作品,一本是用筆名創作的《山有蕨薇:向日葵中英雙語短詩選》(My Twitter Tiny Little Poems: NaPoWriMo 2015),一本是純英文的《On Love, Life, Literature and Letter Writing: My InCoWriMo 2015》。前者是響應「全國寫詩月」,在 2015 年四月運用社交媒體推特 (Twitter) 發表的三十首英文短詩,後來翻譯成中文,以雙語形式出版。後者是配合「國際寫信月」(International Correspondence Writing Month),在 2015 年二月寫給全世界許多獨特人士的二十八封信,其中有相當多的移民心得。

夏宇指出,聴起来,我不管是創作、閱讀、翻譯或出版,都很重視和讀者交流,而在交流過程中有一種鼓勵的意味——真是一針見血啊!我覺得當代的讀者在閱讀習慣和形式上有相當大的改變,而我自己對於創作、閱讀和出版的鼓勵,其實只出於對文學的一種熱情:能在信息量這樣豐富、生活這樣繁忙的一個時代,安安靜靜地讀一本好書,沈浸在其中,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那種神遊古今、神馳中外的愉悅,是我一直致力想傳達的。夏宇說我是「書香藝術家」,實在不敢當。我說,自己只不過是個「文學愛好者」而已。
至於我自己做出版,只要有好作品,有獨特的文學聲音,我就願意協助作家出書,和他們一起追求創作出版的理想,也讓讀者有多元化的選擇。讀者喜不喜歡是一回事,卻能有各種選擇;作者是否能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但是其願意接受市場的考驗,就應該有這個機會和管道。身為出版人,只要我能在這兩方面小小地盡一分力,我就很高興了。事實上,我在過去幾年來失去了幾位優秀作者,都是在電子書出版後,因為這種儘管是微小的肯定和成就而被傳統出版社相中,因而得以正式出書,雖然我這裡因此而必須將其電子書下架,以免損害出版社的權益,我也心甘情願,繼而祝福這些作者前程遠大,一帆風順。
訪問最後,我提到自己在「中文文學節」活動中,以「成年人中文好書推介講座」為題而想推薦的一些優秀作品。由於這段訪問實際的播出時間是在這次講座之後,因此我在講座中提出的一些作品和訪問中提到的有所差異,在此就不細數了。如果各位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就這次講座學到的一切心得而寫的部落格文章(英文),其中有我用的幻燈片檔案(中文),大家可以下載參考。在此要再次感謝白馬城萬年青圖書館舉辦這次「中文文學節」活動並讓我有參與的機會,更感謝澳洲 SBS 多元文化廣播電台中文部「我們的故事」單元夏宇先生的採訪、編輯和播出。
2019 年 6 月 12 日補記:感謝 SBS 多元文化廣播電台中文部「我們的故事」單元夏宇先生,以及該電台文字與音樂內容核實經理 (Content & Music Clearance Manager) 史蒂芬・格理菲斯先生 (Stephen Griffith) 的協助,上述這段訪問的錄音可以在網上找到。請各位舊雨新知按此連結收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