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登入] [免费注册]

电书朝代:维多利亚州 “多元文化卓越奖:多元文化行销奖” 得主(澳大利亚)

脸书专页 推特专页 博客 新浪微博 订阅电子报 书目下载 (PDF)

 
   

电书朝代中文电子书店:书市话题:关于电书朝代

电书朝代负责人接受 SBS 中文 “我们的故事” 采访谈创作、翻译、阅读和出版

 

最近因为获邀参加白马城万年青图书馆 (Whitehorse Manningham Libraries) 主办的 “中文文学节” 活动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Festival),有幸接受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广播电台 SBS 中文部 “我们的故事” 单元采访,和主持人夏宇畅谈我个人在中英双语创作、翻译、阅读和出版方面的经验,很是长了一番见识。

我觉得这一类的活动,由所谓的 “专家” 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和读者、听众或观众分享,在过程中,受益最多的经常是这些发言人,因为他们真切感受到来自受众的期待,在自我警惕的同时更会精益求精,同时在最短的发言时间中必须尽力表达自我所能贡献的一点才智,以加深受众的印象,而且还要表现出一副很机智、潇洒而博学多闻的样子,这期间的绞尽脑汁、战战兢兢,往往到最后都是满头满身的冷汗,颇有侥幸求生之感。在此要感谢各界媒体人给予这些机会,让所谓的 “专家” 有见到天光的一天,还透过专业编辑、播送,表现出这些人比较能看的一面,实在是了不起。

我的这段访谈于 2019 年 3 月 2 日早上七点半播出,大约二十、二十五分钟的内容,事前的电话采访时间大约是四十分钟。我们先简单聊了一下大约要谈的一些话题,进入气氛之后就开始正式录音,在这方面,主持人的引导决策就相当重要,如何掌控交谈速度和涵盖内容,如何适切调整话题的深入浅出,在必要的时候加入一点幽默或改为严肃,或是立马转移到下一个话题,而在整体上又能呈现一个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的报道内容。就这样,我在夏宇的专业引导之下,谈了许多方面的个人经验。

我在访问中强调的是:鼓励创作,鼓励出版,鼓励阅读。在澳大利亚二十多年来,有幸阅读了许多中英文的好书,并尽力透过书评,予以介绍、推广、传播,同时透过翻译,协助世界各地的中英文作者将其作品出版、推广至中文世界的许多角落。我提到自己最喜欢的当然是创作,在翻译方面则有一点 “能力”,在阅读方面和其他爱好文学的读者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至于在出版方面则之时希望能尽一分心力而已。

我特别提到了 2011 年透过英国的 Real Reads 出版的一套四部作品,这是把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用英文改写成适合西方少年读者阅读的小品作品。当然各界读者专家不见得会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但这多少是一个介绍的工作,希望能透过生动有趣的文字,以及台湾绘者江长芳 (Shirley Chiang) 的妙笔生花,引起西方年轻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兴趣,之后再做进一步的了解。哪天有空应该来记录一下当初改写的过程,无论是和编辑、绘者的配合,或是书写过程中的各种取舍和求全,都值得做个介绍。

主持人夏宇在此提到,这是完全以读者为导向的一种创作和出版,这让他想到我翻译饿一本《政变:肯尼迪总统遇刺始末》,以及我对一些澳大利亚亚裔和华裔作家的评介。由于这其中牵涉的范围似乎满广的,我如何在创作、阅读、出版和翻译之间取得平衡?我强调,首先要有对于文学和文字的兴趣,继而产生无比的热情,因而有了追寻、研究、钻研的动力,而在此同时就是尽量透过文字,把各种好作品推广出去,希望能带动阅读和讨论的风气。

但是夏宇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翻译要有精准性,内容也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像翻译改写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一回事,翻译肯尼迪总统时代的美国政坛动荡又是一回事。我的回覆是,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同样是一个说故事的历程,如何能把故事说得好,说得有趣,让读者觉得,“这个故事就是以我自己的语言,以我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写给我看的。” 这其中就牵涉到相当深入的研究,相当的钻研和努力,我同时会注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在必要的时候做一个引导、介绍的工作。

总之,如果能把故事说好,一本书就有可看性。不管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润湿作品(只有绝对必要的增修,绝无删减),都要以作者本身的文学风格、文学声音为主,尽力将之精准、通畅而优美地表达出来,也就是所谓 “信、达、雅” 的翻译三原则。有人说文学语言的 “韵味” 最难翻译得精准,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也举出中文的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和英文的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为例,两者要直接翻译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英文的韵味可以找到中文相配的韵味来予以表达,只要肯花时间、精力、功夫,一定找得到相配而有独特语言风味的表达方式,这就要看翻译的人是否愿意去付出了。这是为作者和读者雙方面着想,因此翻译的艺术绝对不可能由机器代劳。

说得夏宇怦然心动,接下来就提到许多澳大利亚华人移民作家的英语作品,其实和华人移民后代即所谓 “澳大利亚本土作家” 的英语作品,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父母或甚至自己为第一代移民的澳大利亚华人作家,不一定以英文为母语,在用英文创作时当然会面对一定的挑战,往往也会有 “我是为中文读者写?还是为英文读者写?” 的困扰,因而为了市场,为了生存,甚至为了本身家族和社群的期许,而做出一些题材上的选择。真正能随心所欲、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中英双语都能如鱼得水的作家,其实不多。

至于在澳大利亚出生成长的华人作家,如果父母亲是移民,那么从小受到家庭、社群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会面对 “我是华人?还是澳大利亚人?” 的身份认同课题,这在其作品中其实相当明显。再来就是当代的许多澳大利亚华人和华裔作家,如果家族几代都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那么所谓的 “祖国” 就明显是澳大利亚了,其对华人世界可能有一定的向往和憧憬,但祖辈的 “祖国” 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另一个新奇而值得探索的国家。

而在此同时,上面提到的三种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出了对于自我的身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同,读者和论者对他们的身份和作品内涵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和期许,因而影响到出版界对他们的定位和推广。以此延伸,不管是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各地所谓的 “华人” 和 “华裔” 作家,他们随时随地都在面对自我、读者、论者和出版界,这四方面的身份认同协调。这正是华人和华裔作家所面对的独特困境,乃至于身份认同危机,同时却也是他们所特有的一种生机和契机,一种特有的活力和发挥空间。如何能把所谓的 “危机” 转为 “契机”,就在于作家本身是否能跳出特定以血源、语言、地域等种种人为定义为主的文化钳制,而能以跨文化的普世精神和角度去写出有创意的新作品。

主持人夏宇提到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第一代的华人移民作家,在海外的作品常有浓浓的乡愁味,而我自己身为出版人,对这方面的看法是,西方对华人移民作家用英文创作的作品其实很热衷,但是不眠有一些比较通俗的认识和考量,比方说中国作家若是写文革苦难就会畅销,东南亚作家若是写殖民地就能吸引眼球,海外作家就一定要有种族和文化冲突,这其实是很无奈的,而传统出版社有其市场和销售业绩的顾虑,往往必须迎合这种通俗性,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同样的道理,把危机转为契机,如果能够推出有创意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就能让人眼光一亮,同样是一种值得尊重和推广的成就。

在创作方面,用英文创作和用中文创作,两者的文字韵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接触过许多中文作家其实英文很好,或是英文作家能阅读中文,但是他们在写成一部作品之后无法自己再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一定要找人帮忙翻译,才能在写作习惯、作品结构和文字韵味等方面跨越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所谓的隔阂。在此我介绍了自己出版的两部作品,一本是用笔名创作的《山有蕨薇:向日葵中英双语短诗选》(My Twitter Tiny Little Poems: NaPoWriMo 2015),一本是纯英文的《On Love, Life, Literature and Letter Writing: My InCoWriMo 2015》。前者是响应 “全国写诗曰”,在 2015 年四月运用社交媒体推特 (Twitter) 发表的三十首英文短诗,后来翻译成中文,以双语形式出版。后者是配合 “国际写信月” (International Correspondence Writing Month),在 2015 年二月写给全世界许多独特认识的二十八封信,其中有相当多的移民心得。

夏宇指出,听起来,我不管是创作、阅读、翻译或出版,都很重视和读者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有一种鼓励的意味——真是一针见血啊!我觉得当代的读者在阅读习惯和形式上有相当大的改变,而我自己对于创作、阅读和出版的鼓励,其实只出于对文学的一种热情:能在信息量这样丰富、生活这样繁忙的一个时代,安安静静地读一本好书,沉浸在其中,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那种神游古今、神驰中外的愉悦,是我一直致力想传达的。夏宇说我是 “书香艺术家”,实在不敢当。我说,自己只不过是个 “文学爱好者” 而已。

至于我自己做出版,只要有好作品,有独特的文学声音,我就愿意协助作家出书,和他们一起追求创作出版的理想,也让读者有多元化的选择。读者喜不喜欢是一回事,却能有各种选择;作者是否能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但是其愿意接受市场的考验,就应该有这个机会和管道。身为出版人,只要我能在这两方面小小地尽一分力,我就很高兴了。事实上,我在过去几年来失去了几位优秀作者,都是在电子书出版后,因为这种尽管是微小的肯定和成就而被传统出版社相中,因而得以正式出书,虽然我这里因此而必须将其电子书下架,以免损害出版社的权益,我也心甘情愿,继而祝福这些作者前程远大,一帆风顺。

访问最后,我提到自己在 “中文文学节” 活动中,以 “成年人中文好书推介讲座” 为题而想推广的一些优秀作品。由于这段访问实际的播出时间是在这次讲座之后,因此我在讲座中提出的一些作品和访问中提到的有所差异,在此就不细数了。如果各位读者有兴趣,可以参考我就这次讲座学到的一切心得而写的博客文章(英文),其中有我用的幻灯片档案(中文),大家可以下载参考。在此要再次感谢白马城万年青图书馆举办这次 “中文文学节” 活动并让我有参与的机会,更感谢澳大利亚 SBS 多元文化广播电台中文部 “我们的故事” 单元夏宇先生的采访、编辑和播出。

2019 年 6 月 12 日补记:感谢 SBS 多元文化电台中文部 “我们的故事” 单元夏宇先生,以及该电台文字与音乐内容核实经理 (Content & Music Clearance Manager) 史蒂芬.格理菲斯先生 (Stephen Griffith) 的协助,上述这段访问的录音可以在网上找到,请各位旧雨新知按此连结收听。谢谢。

 
 
 

电书朝代:维多利亚州 “多元文化卓越奖:多元文化行销奖” 得主(澳大利亚)

创作独立,出版自由!

[关于电书朝代][服务项目][合作伙伴][常见问题][联络我们]

电书朝代为澳大利亚 Solid Software Pty Ltd 所经营拥有。Copyright © 2019 eBookDynasty.net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