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书朝代:领先中文电子书出版的潮流

新浪微博 噗浪专页 脸书专页 推特专页 博客 订阅电子报

     
简体中文站
     
合作伙伴
新到作品
抢先预购
站主推荐
作家特写
         
电书朝代
> 回到首页
> 回到书市话题
 
电子书分类
> 文学小说
> 散文评论
> 人文科普
> 风格养生
> 家庭亲子
> 专业职涯
 
读者须知
> 订购方式
 
作者须知
> 合作方式
 
电书朝代接受线上付款
 
电书朝代:书市话题:最悲伤的童书 by 向日葵
   
最悲伤的童书 by 向日葵
   

澳大利亚作家布莱思寇特内 (Bryce Courtenay) 的《愚人节说再见》(April Fool's Day) 是我从来没读完的一本书,仅仅在第一章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泪流满面,心痛无比,最后不得不把书放下,束诸高阁,再也不去碰它。美国作家爱丽丝希柏德 (Alice Sebold) 的《苏西的世界》(The Lovely Bones) 也让我哭了好多次,虽然最后终于读完全书,整个人却因此而悲伤了好多天。

有人说文学的功用在于升华人类的感情,因此而使读者的心灵得到解放。我想一个读者如果在心情沉重的时候正好读到一本悲伤的文学作品,受到书中文字的激发而能够放声大哭或暗自饮泣,把心中的哀痛完全释放出来,则也是好的。毕竟,现代人能够自由自在掉眼泪的机会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年幼的孩子们当然也会悲伤,尽管这些小人儿的嚎啕大哭、捶胸顿足多少是社会整体能够容忍、了解的现象,因为种种原因而哭不出来的孩子却更值得成年人关切。幼小的心灵不懂得用言语表达或分析自己的恐惧、愤怒、失望、哀痛,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更不知道如何寻找合适的管道或对象以发泄、释放这些负面的感觉。哭,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是对孩子们而言,单纯的眼泪并不能解决问题。哭完了,问题还在那里,没有消失,不能抗拒,无法逃离。这是他们难以了解的事实,因此而造成的打击也更重。

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童书开始以悲伤为主题,描述成年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不愿或不能和孩子们讨论的负面课题,希望透过书中的文字传达,为父母创造可以和子女分享悲痛心情的机会,进一步透过对于相关背景和过程的叙述,而培养面对悲痛的勇气,以及终究能够化解悲痛的信心。这固然是一种帮助孩子们体验喜怒哀乐、学习自我表达的方式,却也让成年人有能力了解自我感觉悲伤的必要性。悲伤,其实是一件好事。

我所知道的第一本悲伤的童书是 1986 年出版的《我永远爱你》(Love You Forever),作者是罗伯特孟屈 (Robert Munsch)。书中的故事是一位母亲如何唱着歌抚慰孩子入睡,随着他慢慢长大而始终不离不弃,直到他成年以后搬到另一个城市,母亲依然长途跋涉地坐火车去照顾他,直到母亲年老,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女儿,终于能够学会回头来唱歌给母亲听,也把这首歌传给下一代。在我所知道的读者当中,没有人不曾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忍住不掉泪,想到生命的传承和父母对子女感情的坚贞,在悲伤之余又充满了无穷的感激。

我同时也想到了 1995 年出版的《失败的小丑》(The Jester Has Lost His Jingle),作者是大卫萨兹曼 (David Saltzman)。书中的小丑在城堡里无法惹人发笑,于是到城里去找笑得出来的人,碰到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对社会满怀怨怒的失业者,还有医院癌症病房里的众濒死之人,他最终能够让一个小女孩笑了出来,也因此为整个城市带来了欢欣。这本书写成半年之后,作者萨兹曼就去世了,享年只有二十二岁。这本书于作者死后出版时,著名童书《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的作者莫瑞斯森达克 (Morris Sendak) 特别为其写了后序:“我记得那张脸,那无比的热诚......”

还有 1999 年出版的《奉献的树》(或译为 “爱心树”)(The Giving Tree),作者是歇尔席维斯坦 (Shel Silverstein)。书中的树和小男孩结成好友,春天为他开花,夏天给他凉荫,秋天展现出灿烂的金叶和圆硕的果实,连在凄冷的冬天里也惦记着他。小男孩予取予求,长大后更要求砍下树干,造船远航,树只剩下了一个桩子,却还想着他。等到男孩变成了老人,回故乡来探望树,树只能慷慨地让老人坐在桩子上休息,因为自己还能为他做些什么而感到欣慰。我每次看这本书,都会想到已故作家三毛的那篇《守望的天使》。

还有 1999 年出版的《烟雾之夜》(Smoky Nights),作者是伊芙邦婷 (Eve Bunting),她于 2004 年又出版了《一只蜡烛》(One Candle),两者都是教导孩子们了解复杂时事的作品。《烟雾之夜》一书中的小男孩住在洛杉矶,家人和邻居之间因为种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各种隔阂与摩擦,然而当洛杉矶发生种族暴动时,小男孩和母亲看着暴徒劫掠商店,纵火泄愤,连他们住的大楼也被暴徒烧毁,好几家人都必须仓皇逃生,这时他们才体会到和谐的重要。在《一只蜡烛》里,犹太小女孩和家人一起庆祝传统的光明节 (Hanukkah),然后老祖母开始回忆自己做小女孩的时候和家人一起被送进集中营,还有无数被处死的犹太人。这两本书连成年人都很难读得下去,要对孩子们解释当年的德国纳粹为什么能作出这些令人发指的暴行,岂止是 “有些人不喜欢和他们不一样的人” 一句话就可以产生效果的。

2002 年出版的《那一天》(On That Day),作者是安娷亚佩德尔 (Andrew Patel),以及 2005 年出版的《救火船》(Fireboat: The Heroic Adventures of the John J. Harvey),作者是麦拉卡尔曼 (Maira Kalman):这两本书都以 “九一一” 恐怖分子摧毁纽约世贸大楼为主题。《那一天》用色彩缤纷的碎纸拼凑出一个地球,然后随着各种天灾人祸的发生,一片一片的地球飘坠、残损而消失无踪,作者尽力解释着人祸发生的原因:“有时候坏事会发生,因为有些人故意做坏事来伤害彼此,而这也是那一天发生的事,感觉起来就像是整个世界都破碎了。” 《救火船》描述 “两架飞机往下撞,往下撞,撞进了两座坚固的大楼”,一系列的跨页图片展现出世贸大楼如何在烟尘中崩垮,火焰冲天,残骸四散,连夜晚的天空也因此而失去安宁。然而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哈德逊河上却有一条小小的救火船,整夜又志愿者操作着向世贸大楼洒水,试图灭火。有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下了这样的评语:感谢这本书,让我在孩子面前泣不成声!

看到这里,读者们大概和我一样,实在笑不出来了。还想知道更多悲伤的童书吗?比方说,2004 年出版的《芮琪和亨利》(Rickie and Henri),作者是世界著名的黑猩猩保育学家珍古德尔 (Jane Goodall)。古德尔在书中描述了自己认识的一只小黑猩猩芮琪的故事,它如何在母亲被猎人枪杀之后紧抱着尸体尖叫不停,如何也不肯离开,然后又被猎人关入铁笼,“不管它如何哭叫,都没有人来帮助它”。又比方说,2007 年出版的《紫色的气球》(The Purple Balloon),作者是克里斯洛虚卡 (Chris Raschka),书中每一个色彩缤纷的气球上都画着一个人脸,象征着重病患者、他们的亲朋好友、以及尽心竭力照顾他们的医护人员。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小孩,随着他们的病重、死亡,他们的气球慢慢转为紫色,然后气球飘飘荡荡地升入蓝天,落入等待的天使怀里。“世界上只有一件事 / 比谈论老年人死亡 / 更难作到: / 那便是谈论年轻人的死亡。” 仅仅是这样简单的文字描述,就足以让读者热泪盈眶了。

最后,我想提到 2008 年出版的《悲伤的书》(Michael Rosen's Sad Book),作者是麦可罗森 (Michael Rosen),他的儿子艾迪于 2004 年因病去世,享年只有十九岁。罗森在书中坦诚地说道:”让我最难过的,是每当我想到儿子艾迪的时候。他死了。我非常、非常爱他,可是他还是死了。也许你会以为图画中的我很快乐,其实我很难过,只是假装快乐而已。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如果我看起来难过,就没有人会喜欢我。“ 这样的文句虽然让人心痛,却真切地陈述了许多成年人和孩子们掩藏悲伤的事实,无论是不希望造成他人负担或不敢让人知道自己的脆弱,都会让自己已经受伤的心灵变得更孤单、更无助。

也许这就是这些悲伤的童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能够帮助各种年龄的读者了解到:悲伤的人不必孤独,因为人性是共通的。孩子们固然需要理解这个道理,也许成年人更需要有这方面的体认,才能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鼓起勇气前行吧。

 

   
电书朝代:领先中文电子书出版的潮流
[繁體中文站] [简体中文站] [English Site]
 
电书朝代为澳大利亚 Solid Software Pty Ltd 所经营拥有 (ACN: 084 786 498)
Copyright 2012 eBookDynasty.net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