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運輸的發達和整體生活水準的提高,一般人想要繞著地球跑已經不是一件難事,更多人也透過部落格和各種社交媒體發表自己的旅遊心得,配合智能手機和專業相機拍出的各種精彩照片,使旅行文學的創作成為人人可參與、處處可觀摩的熱門活動。
但是,旅行文學要怎麼樣才能寫得引人入勝?許多人以為,只要把自己的旅行日誌和從早到晚拍出的幾百上千張照片刊登出來,就能自稱是旅行作家了,殊不知讀者要看的是特殊風土和人情,要學的是特殊管道與訣竅,他們才沒有興趣知道你三餐吃了什麼,買了什麼東西,夜晚在旅館是否能上網,或是你單純用一己之見評論各國的文化和人民有多麼怪異或不盡人情。
簡言之,讀者要看的不是你。旅行文學應該體現的就是旅行和文學,不是你的吃喝拉撒睡,也不是你在照鏡子的時候看見了什麼。
那麼,《天堂之旅:拉達克遊詩》這本小書是否符合這樣的要求呢?拉達克位於喀什米爾東南部,現由印度控制,北接崑崙山脈,南接喜馬拉雅山脈,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本身就夠特殊。作者劉鼎鴻和四個陌生人一起出發,一起歸來,彼此之間熟悉互助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旅行,也夠特殊。
然而作者沒有專注於「我」的各種表現和心情,沒有提出「我」的評論和指指點點,只是透過清新可喜的詩句,單純地抒情寫景。也許因為作者寫的是詩,本身就夠含蓄、抽象而充滿象徵意味,讓人引發的哲思情感也更為連綿不盡;比起散文的平鋪直敘,乃至於某些作者硬要把讀者的注意力拉到某些事物上,一定要你依照他們的思維來觀察世界的強悍態度,感覺起來就更為親切討喜。
在《天堂之旅:拉達克游詩》這本書中,作者同時附上許多和拉達克各個景點有關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之中同樣沒有「我」搔首弄姿地比出各種勝利手勢,也沒有意念上和心情上的「某某某到此一遊」,而只是極為單純地捕捉了風景人文,讓自然保持自然。也因此,讀者在這本書裡看到的只是拉達克這個地方的美,而不是作者眼中、心中為拉達克進行的塑造和詮釋。
和前一本書《派對天堂》相比,作者劉鼎鴻在《天堂之旅:拉達克遊詩》這部作品中的文筆顯然更有淬鍊,也更為自然。當然,小說和詩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筆法,虛構和抒情的著力程度也有深淺之分,但是我們比較這兩本書,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二部作品中對自己的文字表達更有信心,也更成熟。這樣的轉變未嘗不是一次值得珍惜的旅程,值得與讀者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