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书朝代中文电子书店:书市话题:创作相关
关于吕布的选择
这篇文章要写的是 “关于吕布“ 的选择,而非关于 “吕布的选择“。我在 “《西游记》西游记“ 这篇文章里提到将近两年半以前,我应英国的 Real Reads 出版社之邀,与台湾的优秀绘者江长芳 (Shirley Chiang) 合作,共同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改写成适合西方少年读者(八岁至十三岁)阅读的英文故事。那篇文章写的是《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 这本书的英文改写经过和心得,这篇文章就来提一下《三国演义》(The Three Kingdoms) 这本书的英文改写。此外,有兴趣了解《红楼梦》(Dream of Red Chamber) 英译改写的读者也可参考 “《红楼梦》梦红楼“ 这篇文章。至于《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 的英译改写过程,就得等到另外有空时再写了。
首先当然是英文书名的选择。一般在西方都把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翻译成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然而当代对于文类划分可以说是越来越复杂,在考虑到 romance 这个字可能会对少年读者造成某些误解之后,《三国演义》的英文书名便决定为简单俐落的 The Three Kingdoms。
其次是书中主角的选择。《三国演义》可不像《西游记》那样把冒险的光彩集中在唐三藏和三个徒弟身上,而是在长达八十万字的一百二十个章节里描写了将近一千个英雄和枭雄人物的各种事迹,因此要选择大约十个左右的主角就难了——曹操、刘关张三兄弟、诸葛亮、周瑜等人当然一定要提;说到孙权,就得扯出其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还有那阴险狡狯的司马懿一手导演了三国时代的结束,更不能放过。
至于其他诸侯们的选择,就实在令人头痛了。因为黄巾之乱不能错过,所以一定要提董卓,同时袁绍在曹操的崛起过程中居功匪浅,他的弟弟袁术就得被忍痛牺牲了。另一方面,刘备的成名与其在徐州的得势自然要感谢公孙瓒和陶谦,但是这两个人在改写过程中都无缘出现。还有那无数的谋士和勇将,每次放弃一个,就令人长叹一声。
最令人头痛的当然是吕布,这人简直就是墙头草,两面倒,光是写他翻三覆四、东倒西靠的过程就让人伤脑筋,还得解释他和貂蝉、董卓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他自傲狂妄、目中无人的个性,利用别人之后立刻予以毁弃或陷害的阴险,再精湛的武艺和得意的成就都无法掩饰。然而在九次试图改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最终决定要删除吕布这个角色的原因,还是在于英文方面的考量。毕竟,刘备的 Liu 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还有曹操的 Cao Cao、诸葛亮的 Zhuge Liang、董卓的 Dong Zhuo 和周瑜的 Zhou Yu 都已经够难发音了,要再强迫英文读者接受一个 Lu Bu,实在是不混淆拗口也不行。
因为没有吕布,赤兔马就只能单纯地成为一个曹操送给关云长的礼物。《三国演义》的改写继承了中国文学和民俗对于关公的一贯推崇,因此关云长无论如何也不肯投降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大显英姿的过程,是一定要大加著墨的。关云长最后虽然死在孙权手下,鬼魂却去骚扰曹操,同时张飞和刘备因为悲愤关云长的枉死而分别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前者被杀,后者战败之后病死,遥相呼应书前对于桃园三结义的佳话,同样也是传统式的刻画手法.
说到三国之间的征战,同样也是 “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曹操、刘备和孙权都在改写过程中展现出无比的胆识和才智,特别是身为领导者的风度和才干,不能被抹煞。即便是曹操这种枭雄也有主动割发以让全体军士心服口服的一面,而刘备建议曹操下手杀吕布的无情,就因为吕布这个角色的删除而略过了,算他幸运。孙坚发错了誓而死在乱箭之下,孙策被道士于吉的阴魂骚扰而病死,这两件事同样也突显出他们身为英雄的当下所具备的人性。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当然一定要说,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也一定要提,于是从草船借箭一路写到赤壁之战,叙述借东风故事的时候还要含糊带过诸葛亮为什么突然有能力呼风唤雨。这是改写《三国演义》的难处,如果只重视描写人物和战略,许多超自然的因素就必须割捨。西方的少年读者可能很自然地会想到诸葛亮一定是先看了电视上播出的气象预告,知道三天之后会起大雾,才可能自信满满地答应周瑜借箭十万的要求,同时把曹操和周瑜两人气个半死。与此同理,诸葛亮南征北讨、西服蛮夷的诸般策略靠的都是智慧和逻辑,更有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否则也不能在七擒七纵之后降伏孟获。尽管木牛流马的故事被忍痛牺牲,诸葛亮重病时唱空城计、死后还能后把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的精彩手段,强调的还是他的才华,而非其呼风唤雨的手段。
在改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一共只描述了四场战役: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外加火烧乌巢),曹操攻打孙权和刘备的赤壁之战(强调火攻连环船,只是先前的周瑜打黄盖和之后的关云长义释曹操于华容道都得省略),猇亭之战(突显刘备的败笔和孙权的火攻),以及五丈原之战(不得已把诸葛亮的空城记 “乾坤大挪移“ 至此,同时强调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些叙述的段落虽然因为篇幅有限而不能尽善尽美,多少能够呈现出三国之间你来我往的权谋争霸,以及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的智识。
尽管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没有明确写出,更别说是翻译那首优美绝伦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改写《三国演义》之后,不禁觉得那个悠远年代的纷乱繁杂、勾心鬥角,岂是短短六千字的英文所能概括。在书后的 “深度阅读“ (Taking Things Further) 部份特别说明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以及传统中国读者和论者对这本书的认识与评价,例如统一三国的虽然是司马氏的西晋,一般还是以刘备的蜀汉为东汉宗室的正统接班人;又例如关云长的忠义令后人千百年崇敬,比较起刘备的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乃至于俗话所警惕的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足以令现代少年读者深思的课题就很多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人性真的有如此大的变化吗?
註:原载于 “阳光下的声音“ 博客,2011 年 10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