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殺人魔》初次在「班尼的創作書房」部落格連載的時候,我沒有能夠仔細欣賞,後來有機會一口氣看完全書,這才驚異於作者戚建邦的構思巧妙。
儘管我也看過一些驚悚和恐怖小說,「殺人魔」其實不是一個我熟悉的題材。如同作者在書中陳述的:「台北幾百萬人這麼擠成一團,誰不會沒事想發發飆、殺殺人什麼的?」我經常瀏覽的一個著名親子網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特別是媽媽們,最喜歡透過網路匿名來批評哪樁社會案件的判刑太輕,為什麼不乾脆把罪犯以酷刑處死,或是對之殘忍施暴,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好把天底下的壞人全部殺光,也許社會就能平靜了。
這種網路上的批評行為太常見,再怎麼樣辱罵攻擊的言語也變得稀鬆平常。我們慣常於忍氣吞聲,為了面子,為了不撕破臉,為了怕人議論紛紛,為了怕被報復,甘願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飽受欺凌。我們白天百般容忍囂張跋扈的鄰居、同事、店員、乃至於親朋好友,然後晚上回家來偷偷地罵,盡情地罵,躲在浴室或被窩裡罵還不夠,再用各種代號上網去罵。罵完了,氣消了,我們還是回到現實生活中做個縮頭烏龜,日子能過得下去就算了,社會再怎麼黑暗,只要我們自己沒事就好。
然而《台北殺人魔》的作者卻能別出巧思,提出疑問:「如果有人不只是罵,而能實際採取行動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儘管這行動不一定合乎一般世俗的道德觀,那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是這部小說的前提,透過作者對於情節和角色的巧妙安排,也果然能讓讀者深思——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對於那些有心解決問題的人,我們究竟會選擇出力支持,還是只會出一張嘴讚揚、抱怨、批評、攻擊、嘲弄、甚至否定?
《台北殺人魔》的主角蔡子傑只是一個普通人,其遭遇的各種疑難雜症也是再平凡不過,我們毎天在報章雜誌上都能讀到,日常生活談論的也是這些問題。然而蔡子傑和一般人不同的是,與其說他面對中年危機,身心極為苦悶而努力找尋突破、發洩的管道,不如說他在發現自己有如困獸的時候能夠痛定思痛,能夠採取實際行動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同時堅持自我一貫的價值觀,目標絕不動搖。蔡子傑的心念很單純,整部小說其實就是他維持家庭和諧、捍衛家人福利的奮鬥過程,而由於身為讀者的我們「誰不會沒事想發發飆、殺殺人什麼的」,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便能超脫這個主角的種種行動,而進一步欣賞他身為一個男人、丈夫、父親和社會公民的努力心態了。
《台北殺人魔》同時也體現出作者的雄心,在處理中年危機這個題材的時候能夠穩紮穩打,把個人的內心苦悶投射在整個社會大環境動盪紛擾的背景上,書中各個角色的生平經歷和掙扎便都有了根源,也更能獲得讀者的感同身受和同情。如同作者在書中所陳述的,「台灣很少有作者能拿連續殺人魔的故事當作曠世鉅作」。儘管古今中外的殺人魔故事都會交代背景,找出初衷以說明殺人魔如何產生和轉變,作者卻在這個過程中把各個角色寫成和讀者沒有什麼不同的普通人,他們的背景是我們所熟知的,他們的想法也是我們所曾經有的。我們每個人的故事當然都算不上是曠世鉅作,但是正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能全心全意接受,而這也正是《台北殺人魔》之所以吸引人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殺人魔》是作者戚建邦第一部進軍亞馬遜 Kindle 電子書店的作品,他能突破種種語言和技術的難關,一再嘗試,虛心學習,正顯示出台灣作家的潛力無窮,不容世界小看,也不想局限自己於海角一隅,更願意勇於投入電子書的研究和發展,在這新潮流中拔得頭籌。
其實當今的台灣社會未嘗也不是面臨了某種中年危機,面對富裕無缺的生活而隱隱感到苦悶,不知道應該如何突破,又怕在嘗試摸索的過程中引人笑話,遭人議論,甚至惹人干涉。我們愛面子、怕麻煩的習慣一日不改,就一日無法像《台北殺人魔》的主角蔡子傑那樣為自己打開一片新天新地,更不能像作者戚建邦那樣和世界接軌。總歸一句話:我們此時不對自己的生活採取實際行動,更待何時?
在此附上《台北殺人魔》在亞馬遜 Kindle 電子書店的專屬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