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夫.漢彌頓 (Clive Hamilton) 是澳洲最富盛名的思想家及公共學者。他於 2008 年六月經澳洲國立大學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查爾斯特大學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及墨爾本大學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共同聘為應用哲學及公共道德中心 (Centre for Applied Philosophy and Public Ethics) 的首席教授。
漢彌頓是著名智庫「澳洲機構」(The Australia Institute) 的創辦人,十四年來一直擔任其執行長,直到 2008 年二月為止。他曾獲得澳洲國立大學的藝術學位(主修歷史、心理學和純粹數學),以及雪梨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 的經濟學位(主修經濟與政府學)。他更擁有英國蘇塞克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ussex) 發展研究學院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南韓的資本主義工業化」(Capitalist Industrialisation in Korea)。
在創辦「澳洲機構」之前,漢彌頓曾在澳洲國立大學任教於發展經濟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的碩博士班。之後他加入澳洲政府的公職行列,先後服務於工業經濟局 (Bureau of Industry Economics) 和資源檢測委員會 (Resources Assessment Commission)。他並曾在印尼擔任資源經濟學家的職位。
漢彌頓曾經在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雪梨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及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等著名學府擔任參訪教學職位。
他的著作等身,尤其以學術論著聞名,許多作品都是暢銷書。其中包括了 2003 年出版的《成長的盲目崇拜》 (Growth Fetish)、2005 年和李察.丹尼斯 (Richard Denniss) 共同出版的《物欲症》 (Affluenza)、2006 年出版的《我們還剩下什麼:社會民主的死亡》 (What's Left: The death of social democracy)、2007 年和莎拉.麥迪森 (Sarah Maddison) 共同編輯出版的《異議的消音》 (Silencing Dissent)、以及同樣於 2007 年出版的《焦熱:關於氣候轉變的骯髒政治》 (Scorcher: The dirty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在於 2008 年出版《自由的矛盾:邁向世俗之後的道德》 (The Freedom Paradox: Towards a post-secular ethnics) 一書之後,漢彌頓的作品變得比較哲理化。
漢彌頓最新的作品《物種輓歌:我們為什麼拒絕面對氣候轉變的真相》 (Requiem for a Species: Why we resist the truth about climate change) 於 2010 年由 Earthscan 和 Allen & Unwin 兩大公司共同出版。
他於 2009 年十二月代表綠黨 (Green Party) 參與了位於澳洲首都特區的希金斯 (Higgins) 席位的角逐。 |